更新时间:2025-11-13 04:02:57
#电影 《觉里曼姆》2025.11.12
我觉得我深爱这片土地很久了。生在青衣江边,长在青衣江边,其实大渡河也一起哺育了我,我们都对这些河有深切的感知。从小到大无数次站在过大渡河的旁边,还记得丹巴那条河谷吗?还记得石棉翻不完的大山。这部电影里面有无数我见过的地方,我也在蟹螺里面住过一段时间,走过一样的路,进过一样的房子。怎么能不算是深深链接了呢。
“情感是无法割舍的河流”
起初怀着要研究的心态来看,去了两次蟹螺,一次在冬天,一次在秋天,秋收。中间横贯了一整个春天和夏天都没有去。这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里面,堡子里面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整个河流跟冬天的时候完全不一样,夏天发生过泥石流,整个河道已经变了,神树也倒了一颗。感觉真的变化特别快,时间明明非常短,但是在这短短的时间以内,已经给整个村子造成了不小的变化,就像当时我在采访老沙巴和村民一样,他们都说我应该早几年来,我应该早几年来,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心中,使我无法放下,我总是在。查阅资料和听当时的录音的时候感到很伤心,我深深的为她们的各种情绪而触动。我在电影里面也看到了当时我今年去采访过的很多人,离拍电影已经过去了十二年,她们的身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沙巴已经八十几岁了,不过他现在也有徒弟跟着他学习,但是他已经不住在村里面了。在古扎子节的时候还能够看见他嗯包括石棉和甘洛县的很多耳苏藏族的村落,举行一些仪式的时候也会找他。我在甘洛的时候也有听他们说已经没有沙巴了,他们的文化在急剧的消失,平时没有年轻人在村里面居住,只有在过节的时候,也就是8月年,还在还会回来,但是过了节又会走掉。
电影从两条叙事线展开,从一个异文化的女性走进一个相对封闭的村落当中,住在了当地人的家里面开启了自己的寻找开始。一个是阿娲在家里面等待了74年的人。其实我大概也猜到了剧情的走向,最终这两条线都会变成一条线。
但是我觉得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动在于,虽然这个故事结构可能会让人觉得“老套”,它从分离到相聚,到真正的相聚这个过程当中,以及最后用古扎子节去结尾。其实是有一种象征意义在里面的,因为古扎子节不光是过年、祭祀。无论是对山神的祭祀,还是对整个村子里面吉祥平安的保佑还是对于在外的人的祝福。最后的一段剧情里都成功的汇聚了。
我觉得古扎子节和最后阿娲唱的萨里安多曼,都表达了深切的情感。借助了本地的尔苏藏族的文化,成功的与现代电影叙事融合在一起,就算不连接本地文化也还是能为其感动的同时还是一部民族志电影。里面放了特别多尔苏藏族的文化,可能并没有注释,也没有讲解,但是一看就知道,是尔苏藏族的东西。还有电影里面用腰织机编织花腰带的录像,目前在我去的那段时间里面,我甚至只找到了一个会编这个的,而且我找到了这一个,还不是用的腰织机。还是两个人对着编的,两个技艺完全不同。完全没有电影里面的编得好。而且我也没有找到,会边用腰织机编织其他更加复杂的花样的人。还有觉里曼姆、萨里安多曼......
可能这也就是电影记录的好处吧,因为它真真正正的拍摄到了有关于这一些东西的历史记忆,包括老沙巴的一些经文,流程,火塘……所以我对这部电影很感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